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《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》的通知
各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,相關行業協會、標準化機構和技術組織:
為促進鋰離子電池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,進一步提升標準對產業發展的指導、規范和引領作用,我部組織相關單位、標準化機構和技術組織等制定了《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》?,F印發給你們,請在標準化工作中貫徹執行。
聯系電話:010-68205241
附件: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
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
2016年10月25日
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
一、產業發展概述
鋰離子電池是一種重要的電子基礎產品和化學電源產品,其發展應用不僅為擺脫化石能源奠定了一項重要的技術基礎,也為改善能源結構、減少CO2排放、治理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提供了一條重要技術途徑。
經歷近二十年的發展,據不完全統計,2015年鋰離子電池全行業累計完成產量55.98億只,同比增長5.8%,總產值達到900億元。從包括正負極材料、隔膜、電解液關鍵材料口徑統計,總產值超過了1200億元,產業規模持續增長。
根據功能與應用領域的不同,鋰離子電池主要分成消費型、動力型和儲能型等。消費型主要應用于手機、平板、筆記本電腦等數碼產品;動力型主要應用于電動汽車、軌道交通、電動工具等;儲能型電池主要應用于小型儲能電源與不間斷電源(UPS)、通信基站儲能以及新能源儲能等領域。
鋰離子電池生產工藝涉及到的產業鏈主要包括電池材料、電池制造和回收利用等三個部分。電池材料包括正極材料、負極材料、電解液、隔膜和相關零部件,電池制造包括電芯制造、組裝和相關制造設備制造等。產業鏈結構見圖1。
鋰離子電池的性能、安全等關鍵技術指標,與鋰離子電池的選材、設計、生產等各個環節密切相關,不能僅僅依靠對最終產品的鑒定和測試來保證。因此,單一化的標準體系模式已難以適應鋰電池產業發展的需要,必須以綜合標準化為手段,推進鋰離子電池全產業鏈、全生命周期標準的制定。
圖1 鋰離子電池產業鏈
二、總體思路和工作目標
(一)總體思路
深入貫徹《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》的精神,突出政府標準的法規性、基礎性和公益性,以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、滿足應用需求為目標,進一步加強鋰離子電池標準化工作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,加快產品安全等重點標準的制定與實施,完善和優化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,促進鋰離子電池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。
(二)工作目標
到2020年,鋰離子電池標準的技術水平達到國際水平,初步形成科學合理、技術先進、協調配套的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,制修訂標準80項,其中新制定70項(強制性標準3項、推薦性標準67項),修訂推薦性標準10項,總體上滿足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需求。
三、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
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主要包括基礎通用、材料與部件、設計與制程、制造與檢測設備、電池產品等5大類、18個小類(見圖2),涵蓋的標準項目共231項(見表1)。
圖2: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框架
四、重點工作
(一)進一步加強標準制修訂工作。按照科學合理、協調配套的原則,積極落實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中提出的標準制修訂項目。優先制修訂鋰離子電池相關強制性標準,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。根據產業發展需求,加快制定影響安全的材料、零部件、工藝和運輸等標準,及時修訂相關技術指標已經落后的標準。充分發揮生產企業、用戶、專業機構等在標準制修訂工作中的作用,形成合力,共同推進鋰離子電池產業健康持續發展。
(二)做好重點標準的宣貫實施。面向相關機構、企業和用戶開展產品安全等重點標準的宣傳與培訓,推動產業鏈各方認識標準、理解標準,提升生產企業貫徹執行標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。強化強制性標準的實施與監督,充分發揮強制性標準的市場準入門檻作用。
附表(見文末材料來源鏈接):
1.標準項目明細表
2.已發布(含修訂中、擬修訂)的標準項目明細表
3.制定中的標準項目明細表
4.待研究制定的標準項目明細表
材料來源:http://www.miit.gov.cn/newweb/n1146295/n1652858/n1652930/n3757016/c5348650/content.html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